新加坡各学校已经开始正常复课,学生出席率接近100%

专家讲座【讲座】港澳面试tips

  • 深圳 张燕婷
  • 2021-12-27 16:00
查看详情

专家讲座【讲座】在美国如何找实习

  • 深圳 李楚琼
  • 2021-12-20 16:00
查看详情

专家讲座【讲座】如何更好地规划港本的申请

  • 深圳 孙栋元
  • 2021-12-07 16:00
查看详情

专家讲座【讲座】美国博士申请&套磁的注意事项

  • 深圳 李楚琼
  • 2021-11-25 15:00
查看详情

  新加坡全岛中小学从6月2日起分两阶段返校,其中应届考生将优先返校,其他学生将轮流回校。

  第 1 阶段

  6月2日开始,小六、中四以及中五毕业班学生从当天开始,恢复每日返校上课;

  小四、小五、中一和中二的学生则将在第 1 周和第三周返校,第二周和第四周继续居家学习;

  小一、小二、小三以及中三的学生则将在第 1 周和第三周继续居家学习,第二周和第四周返校;

  初级学院以及励仁高级中学则必须确保在第 1 阶段同一时间只有一半的学生返校,保证所有学生都有足够时间跟老师面对面交流。

  第 2 阶段

  几周之后,当全岛的阻断措施进一步放宽,允许所有学生每日返校上课。

  如今,新加坡所有学校都正常复课,新加坡教育部长王乙康6月8日走访新加坡擎青学校欢迎低年级小学生复课后,发布面簿贴文说,不少家长告诉他,孩子在家待了九周后,很期待回返学校上课。

  “我问我的职员,今天各校的出席率如何。从他们迅速传来短信可见,出席率高达98%、95%、97%……正如我一直相信,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认为回校上课是重要的,他们希望学校生活在做足安全措施的情况下逐渐恢复。”

  自新加坡本地学校本月2日复课后,当局对所有出现发烧、咳嗽或喉咙痛等症状就医的12岁以上学生和学校职员进行冠病检测,结果有六人确诊。他们来自圣公会中学、加东修道院女校、圣婴德兰女校(CHIJ St.Theresa‘s Convent)、芽笼美以美中学、华侨中学。

  新加坡教育部长王乙康表示,这些病患都在复课第二天或更早之前出现轻微症状,而考虑到冠病的潜伏期至少四至六天,他们很可能在病毒阻断措施结束前就感染病毒,而不是在学校染病,他们出现症状后也没再去学校。

  王乙康也说,他理解部分学生和家长对教育部学校出现五起确诊冠病病例感到担忧。他指出,学校将扩大对出现发烧、咳嗽或喉咙痛等症状就医的12岁以上学生和学校职员进行冠病检测。随着政府扩大检测范围,病例难免会增加,尽管这会令人不安,但说明这项策略是有效的。

  “只有在加强检测力度,才能尽早发现和对病例进行隔离,遏制病毒传播的风险。”

  新加坡各学校已经开始正常复课,学生自身需要自觉采取防护措施!

  戴口罩

  虽然新加坡教育部已经对各个中小学采取了严密的防御措施,各位同学在学校期间也要注意做好防疫措施。开学后,上学和放学途中以及在校期间,学生、老师和家长应正确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口罩若有打湿、破损、污染时,一定要及时更换。

  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

  学生放学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议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上下课。学生如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务必全程佩戴口罩,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车上物品。

  据南昌留学云介绍,进入学校前,学生和老师应自觉接受体温检测,体温正常可入学校学习和工作;若体温大于等于37.3℃,请勿进入学校,回家观察休息,进行居家隔离;如果出现持续发热、咳嗽、气促等可疑症状时,请及时到医院就诊。多人集体上课时,师生都需要佩戴口罩,学校避免接待外来人员。

  勤消毒

  建议随身携带含有酒精成分的消毒湿巾,对于门把、手机和钥匙等反复需要接触的物品,使用消毒湿巾或75%酒精擦拭。学生放学回到家中摘掉口罩后应立即洗手消毒,居室保持通风和卫生清洁。

  注意生活作息规律

  学生放学回家后,建议按时休息,避免熬夜,注意防寒保暖,可以进行适当活动(在室内进行),进食注意营养配餐,瓜果蔬菜要保障,多饮水,所有食物一定要煮熟,只有保证身体状况良好、身体免疫功能正常,才能抵御病毒的侵袭。

留学活动报名中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百度等常用搜索引擎,我方非相关内容的原创作者,也不对相关内容享有任何权利 ;部分文章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我方重申:所有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知识产权归该权利人所有,但因技术能力有限无法查得知识产权来源而无法直接与版权人联系授权事宜,若转载内容可能存在引用不当或版权争议因素,请相关权利方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方迅速删除相关图文内容,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因文章中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未尽事宜请搜索"立思辰留学"关注微信公众号,留言即可。